沒想到這一系列遊記歷時那麼長,從2023年的暑假,寫到2024年的寒假,已經相隔半年有餘。一則回國後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,接著開學後雜務漸多,沒有一鼓作氣寫完就愈來愈難以為繼,要再重頭收拾起卻常常沒有經營文章的心思。二則我自己遇到瓶頸,不知道怎麼樣呈現11天以來這麼多景點,最無腦的做法便是依序寫,也就是全寫,然而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話可說,光是介紹資訊沒什麼意思,網路上已經很多文章和影片說得很詳細了,自忖不會做得更好,全寫不但耗費大量時間精神,還容易寫成流水帳,簡直可憐無補費精神。最後決定選擇性的寫幾個類別,其他放棄,我自己也鬆了一口氣,不然恐怕20回都寫不完。

雖然寫得有一搭沒一搭,但終究完成了,不知道該說堅持到底,還是拖延成性?出國玩必定要寫遊記是我對自己的期許,也一直把它放在心上未曾或忘,這樁未了的心事變成長久的牽掛。如果每篇都得寫個大半年,恐怕「袂赴市」(bē-hù-tshī,趕不及),前債(稿債)未清,後債又到,如此的話可不能太頻繁出國--擔心這個未免太奇怪了。希望日後我能找到一個省筆墨且有效率的寫法,還能兼顧留念和可讀性。

我們買London Pass三日券,用完的隔天,也就是行程的第五天去肯辛頓宮,其實也是London Pass可用的景點,我們不禁暗嘆失算,應該買四天可以省更多。肯辛頓宮預約到下午時段進場,便把上下午行程對調,往原訂下午的海德公園途中,見路旁有一間漂亮的建築便停下拍照,湊近一看發現是皇家音樂學院(Royal College of Music,RCM),它是世界知名的古典音樂界最高學府,這讓學音樂的Evelyn又驚又喜,央求可不可以進去裡面逛逛,我和May知道這間學校對音樂人的特殊意義,當然一致贊成。皇家音樂學院非常大方,整個校園完全對外開放,不像牛津、劍橋,進去建築物內要收費5-12英鎊。每個樓層都可以出入自如、自由參觀,我們還亂走走到歌劇後台道具間的地方,引來學生好奇的目光。校內附設一個樂器博物館,當天是週日仍開著,不但免門票,還有免費的導覽機可借用。Evelyn一副如魚得水的樣子,整個人陶醉悠遊其中許久,還買了博物館獨家的音樂相關紀念品。

LINE_ALBUM_Day5(79): 肯辛頓宮、皇家音樂學院、阿爾伯特音樂廳_230828_52.jpg

▲皇家音樂學院(RCM)。穿黃色外套的便是Evelyn,無限神往的樣子。

 

皇家音樂學院鄰近有一幢一看便知不凡的宏偉建築,原來是皇家亞伯特音樂廳(Royal Albert Hall),世界頂尖的音樂演奏殿堂,Evelyn興奮的哇哇叫,說這裡就是「歌劇魅影25周年紀念音樂會」的所在。她付15鎊報名真人導覽,我和May聽不懂英文沒有跟進,願意在音樂廳內的咖啡店等她。她出來後眉飛色舞,向我們轉述導覽的內容。這天堪稱Evelyn的主題日,又是皇家音樂學院、又是皇家亞伯特音樂廳,讓她一切都心滿意足了。這兩個地方不是一般人熟知的,別說旅行團不會來,就連我們行前做功課用的幾本旅遊書都沒有寫到,這行程真是排也排不出來的天緣巧合。

英國倫敦自助11天(十二)回顧與展望(完)

▲皇家亞伯特音樂廳

 

May說得很對,依照我們前三天的情況,為了把London Pass的價值最大化,把一天的行程塞得滿滿滿。倘若買了第四天,那就不會有在路上閒逛,然後「發現」皇家音樂學院和皇家亞伯特音樂廳的機遇了。三日券已經有省到,這樣就好了,何必要追求省更多、甚至省最多呢?畢竟我們來倫敦那麼多天,不需要玩得太累,輕鬆一點,才留有餘裕去遇見意想不到的風景、別有一番收穫。

在行程第六天訂了跟團一日遊當作調劑,去牛津大學、巨石鎮和溫莎堡三個地方。牛津大學由導遊帶著大致走過校園一圈後,不到半小時後就要上車,買完紀念品就來不及吃午餐。有導遊中文解說固然很好,但必須配合團體的集合時間,往往有逛不夠之感,在牛津只待了不到兩小時,而我們自己逛劍橋可是逛了一整天呢!跟團一天下來對自由行的「自由」感受更加深刻,其他天我們自己排上下午各一個大景點,玩一整天的則有格林威治、大英博物館、劍橋大學等地,更不用說我們還看了兩齣音樂劇。自助旅行最無可取代的優勢,就是深度、彈性與個別化,因此加倍好玩。即使我們吃住都不甚理想--自助旅行總要甘冒些風險,然而每件事物都是共同決定一起承擔,因著這份共患難的革命感情,就連不好的部分都成為情感加分了。

這是我第一次自助旅行,不算順利,第二天遭遇扒手,第八天回旅館疑惑後背包拉鍊怎麼開了,隔天臨出門才發現運動鞋和遮陽帽一起掉了。一個旅伴看我遍尋不著後悶悶不樂的樣子,語重心長的說:「妳真的不適合自助旅行。」(意思是出門在外不會照顧好自己的東西),我賭氣回道:「我以後再也不去(自助旅行)了!就不去!」我平常並不是丟三落四的人,以前出國也從來沒有掉過東西,不知道為什麼這次這麼不順,大概只能歸因於旅遊運不好吧!

被扒還有背包開了都不知道,因為我都走在一行人的最後面。我們三人,Evelyn規劃整體行程和對外交涉,May看地圖找路帶路、提供即時情報兼管理公帳。只有我沒有貢獻,當玩伴而已,既然「跟著玩」幾次下來自然習慣性的落到最後。就算我自以為隨和、一切配合行動,但似乎有某種看不見的代價,不只對自身和環境的注意力,還包括玩興、成就感、或經驗值成長。在行程尾聲以及剛回國的那陣子,大家互相說著「真好玩,下次再一起去玩」,我嘴上跟著應和,其實心裡有所保留,沒我好像沒差,她們兩個搭配就可以行遍天下了,當然人多有趣另當別論。當別人問及英國行如何?兩位遊伴真心覺得非常好玩,而我則回答還不錯,一方面是被扒竊和丟失東西的陰影,另一方面是慚愧自己沒有獨自行動的能力,去哪裡都得要跟著人走。

錢鍾書的小說《圍城》中,主角方鴻漸等五人結伴同行,歷經一路坎坷的長途跋涉,在旅途尾聲,主角的好朋友趙辛楣議論道:「旅行最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行。旅行時最勞頓麻煩,叫人本性畢現。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,才可結交做朋友。」於是方鴻漸問他對自己的感想,豈料對方直率而乾脆的回答:「不討厭,但全無用處。」把方鴻漸氣得一時無言。

固然不討厭才能當玩伴,但玩得來只是朋友結交的基本條件。若以後再跟親友出國自助旅行,我希望自己能成為有用處的好玩伴。或者,有朝一日,能夠獨當一面,當個單槍匹馬獨闖異國的背包客--這個不只要有能力,對於我「勇氣」比能力更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胡花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