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個同事要考教甄,因此多次與她討論教材,這是我比較缺乏而且開心得到的機會。常常討論之後,我們兩個都覺得「國文真的好深奧喔!」更可怕的是「教過不見得真的懂欸!」就算每個字每一句都翻得出來,卻不見得真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內涵。這次讓我們深切有這種感覺的一課,是禮記禮運大同篇的「小康」段落,我以前稀哩呼嚕講過去,字詞講完就算完了,亂亂教還以為「就是這樣」(攤手),試教後被追問才發現原來所知的很淺薄甚至空虛(遮臉)。以下是我們共同討論出來的新體會:

 

今大道既隱,天下為家,各親其親,各子其子。貨力為己,大人世及以為禮。城郭溝池以為固,禮義以為紀。以正君臣,以篤父子,以睦兄弟,以和夫婦,以設制度,以立田里,以賢勇知,以功為己。故謀用是作,而兵由此起。禹、湯、文、武、成王、周公,由此其選也。此六君子者,未有不謹於禮者也。以著其義,以考其信、著有過,刑仁講讓,示民有常。如有不由此者,在埶者去,眾以為殃,是謂『小康』。

 

【語譯】而今大道已經不實行了,天下變成了自家的私產,每個人只敬愛自己的父母,只慈愛自己的子弟,財貨藏於己身,出力只是為個人的享受。在位者以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制度來傳承權位,用城牆和護城河來防禦外侮,鞏固政權,用禮義作為治理的綱紀——用禮義端正君臣的關係,敦厚父子的關係,使兄弟感情和睦,使夫妻關係和諧,建立開墾田地、建築房屋的制度,尊崇有勇力與智謀的人,來為自己建立事功。所以陰謀詭計因此產生,戰爭也因此發生了。禹、湯、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周公,都是用禮義來推行教化的優秀人物。這六位主政者,沒有不謹守禮制的。他們用禮來明示人民當行的事情,考驗人民是否信實,明示人民的過錯,使其知所警惕,以仁德為典型,並且講求禮讓,昭示人民遵守常法。如有不依禮行事,在位者必被罷黜,民眾也會視之為禍害。這就叫做「小康」。

---

在小康時代,「禮義」是維繫當時社會的綱紀,

「禮義」即是以道德規範,道德作為強制性,不同於「大同時代」的自發性,

最後自然就變成徒具儀式,

這是社會複雜了必定的發展結局。

每個人都有非常自發的道德心不可能,

所以大同只存在於上古、是令人嚮往的「理想世界」。

(大同之治最後一個聖王是舜,連對孔子身處的春秋時代來說也是「古時候」的事了)

 

「大道既隱」便是當時的背景交代,或者說是社會現況。

「三代之英」限定禹湯文武成周6人,

「大人」解釋成統治者而非三代之英,

「大人」世及以為禮——家天下是在三代之英之前就已經定型的禮的概念。

基於已經「天下為家」,回不去了的社會現實。

天下為家可不是儒家的理想,但已經不可能再回到天下為公了。

這些既成事實,就算三代之英也無法改變,只能在現況下努力維持社會秩序,

就算夏禹也想天下為公(禪讓給益),但他也沒辦法。

「禮義」便是因應當時社會所提出,不得不依據的好方法。

 

然而同樣家天下,別人做未必能小康,三代之英做才有小康,

那是三代之英做得好,其他人則不必然如此(三代共計一千多年的時間甚至只得6人)。

「故」謀用是作、兵由此起——由平庸或壞的執政者來做就有這樣的副作用。

這個「故」字表示了一種因果關係,

「謀用是作、兵由此起」是「禮義以為紀」的副作用,

如君王以「禮義」為己建功,這裡的禮義可以解釋為「君臣之道」,

「君臣之道」導致「以功為己」——所謂「春秋無義戰」,

臣子建功做事只為了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祿,不是為了國家或公眾;

君王以官祿封賞來驅使臣子為自己建功做事,其實是為滿足個人擴張的私慾和野心,

說穿了,君臣都是為了一己之私,公義和公利並不在他們的考量之中,

卻是合乎體制內價值觀的「勇將」與「雄主」,受到標榜讚美,

這就是「以(禮義)賢勇智」,「崇勇」卻導致「兵由此起」的原因。

 

為何禮義反而導向算計和鬥爭等不好的事?

我們不妨用「法」來替換概念,古代的法根源於禮義(違反禮義就會觸法受罰)。

「檢查法律漏洞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,

訂了規範,大家就會想去探探看、鑽鑽看,和當局鬥智,

只要找到漏洞,就自鳴得意,覺得自己很聰明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

比如規避校規,或者有錢人講究的合法避稅。

大眾甚至欣賞那些「奸巧」能閃躲規定的人,

例如發現信用卡發卡銀行紅利積點的規則漏洞而獲利上百萬的人,得到「卡神」的封號。

然後政府又立新法防堵,

變成政府和人民鬥法,防不勝防,這就是「謀用是作」啊!

這就是「以(禮義)賢勇智」,「重智」卻導致「謀用是作」的原因。

 

固然,禮義的規範,反而引起大家避法行事的心態,

但在當時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社會現實下,

禮義仍是治天下唯一可用的利器。

三代之英能夠掌控(治理)得很好,關鍵在於「謹於禮」,

「謹於禮」就是德治,對人心和社會變遷的解決之道,

儒家不反對人治,重點是執政者自己要有德,

「示民有常」就可以有其好而無其害。

 

人性的自私不是小康造成的,小康是因應人性而提出的辦法。

「理想世界」的大同雖做不到,但務實的小康是人力所能及的,

要靠執政者帶頭做起。

可是就算是小康,魯國當時連小康都沒有喔!

身處禮崩樂壞,亂臣賊子多有的亂世。

孔子「嘆魯」的意思,就是希望這社會至少能靠近小康一點。

---

難怪人家說「教學相長」,這就是討論的功用,就怕教錯和掌握不到,誤人子弟都不自知。原來教過不見得真的懂,很多內涵可能掌握不到而不自知。於是我們討論過後都有恍然大悟之感,並再次感嘆:「國文真的好深奧啊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胡花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