※大英博物館
大英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具有藝術性。外觀為希臘復興式建築。裡面的中庭名為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,屋頂採用透光的三角形玻璃片搭建而成,空間敞亮且設計感十足。
文章未完,全文請見https://funkihu.com/post-122184437/
※大英博物館
大英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具有藝術性。外觀為希臘復興式建築。裡面的中庭名為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,屋頂採用透光的三角形玻璃片搭建而成,空間敞亮且設計感十足。
文章未完,全文請見https://funkihu.com/post-122184437/
歐洲的教堂地下往往做為貴族或名人的墓室,西敏寺如此,聖保羅大教堂也是如此,真可謂「歌於斯、哭於斯、聚國族於斯」,人們在教堂受洗、在教堂行婚禮、最後在教堂辦葬禮,甚至就葬在教堂內,一生從出生到死亡,都和教堂離不開關係。然而並不是隨便哪個人都能葬在教堂,而必須是勳貴或有特殊貢獻的名人,才有這樣的「榮幸」,畢竟教堂可是離神最近的地方。生者與死者共用教堂這個空間,人們出入通行就踩踏在一個個平面的墓碑上。
文章未完,全文請見https://funkihu.com/post-122084180/
阿剛曾在倫敦短期遊學,知道我們要去倫敦自助旅行,大力推薦一定要去看音樂劇,值得去感受現場的氛圍。經他建議,我們三個人都願意去看劇,Evelyn推薦紅磨坊,我和May都沒意見,就由Evelyn來訂票。後來,May說她讀過歌劇魅影的小說,所以比較想看這齣;其實我也比較熟悉和想看歌劇魅影(原因後述),只是我們兩個人當時都沒有明顯表態(只稍提一下,作為一個選項)。Evelyn當時沒有把歌劇魅影列入考量,是因她早年在美國紐約百老匯看過現場,而且她聽慣了莎拉布萊曼的版本,標準太高不太容易滿意。但Evelyn也說,都這麼遠來到倫敦了,有想要的就去做,不要留下遺憾,如果我們兩個想看,她也願意一起看,而我和May也不介意再多看一場,所以才會變成看了兩齣音樂劇的情況。
文章未完,全文請見https://funkihu.com/post-122019056/
最近,台灣是「行人地獄」的話題討論得沸沸揚揚。然而我們到英國第一個感受到的便是「行人優先」的精神,每個地方都有大條好走的人行道。駕駛看到行人,即使自己的方向是綠燈,仍會遠遠的就停下來禮讓行人先通過。一開始我們還停在原地不敢動,片刻才發現他要讓我們的意思。有時為首的車禮讓,一看後面竟還跟了一串車,後車也跟著耐心等待,實在教人感動。
文章未完,全文請見https://funkihu.com/post-122023193/
我們的旅館位於pilimco(皮利可),靠近地鐵維多利亞線(淺藍線)出入口,附近還有班次密集的24號公車站牌,交通極為方便。當地算是住宅文教區,Evelyn比喻這裡就像是台北的善導寺站。Blades Hotel是一間三星級旅館,網路評價也不錯,於是就在這裡一住10晚,三人房(兩張雙人床+一張單人床),一房每晚7千8百多元。它是公寓式的,也就是不當旅館而作為一般住家的話,一層樓住一到兩戶(看外面的門鈴推測)。一整個街廓應該是同時蓋的,道路兩側都是同樣形式的建築,同一條街就有十幾間旅館,我們住的是其中之一。
文章未完,請見https://funkihu.com/post-122021957/
先說結論:很難想像英國這麼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地方,食物居然這麼乏善可陳。
英國不像台灣大街小巷隨處都有早餐店,沒有24小時營業的超商,一般商店都早上10點以後才開門營業,因此一天的行程結束後、回旅館之前,我們會繞到超市採買隔天的早餐。因為我個人不偏好脆硬的歐式麵包,麵包當中僅有可頌鬆軟些,尤其有一款巧克力夾心可頌是我喜歡的。在倫敦期間的早餐,差不多都是兩個可頌、再加上兩小包從台灣帶來的蘇打餅乾就打發了,同行的朋友則多以長棍和雜糧麵包,加上奶酪或生菜沙拉解決掉一餐。
組團的Evelyn曾留學美國四年。她的兒子和女兒都曾到倫敦自助旅行或短暫交換,兒子跟她說:倫敦是一個大都會,有非常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,就把它想像成在台北搭著捷運到處玩的概念,沒什麼難的。又說:常常只是成天在路上走,光是看路上的建築都好,倫敦這樣有深厚歷史和文化的地方,「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大藝術館」。這番話把Evelyn說得心動極了,加上她又沒有語言問題,倫敦可說是歐洲自助旅行「試水溫」的首選。
文章未完,請見https://funkihu.com/post-122017334/
早上前往西敏寺的路上,我聽到身後有「啵」一聲東西掉落的聲音,回頭一看,原來是我的護照夾掉在路上,我往回走了四、五步去把它撿起來,一邊奇怪護照夾那麼大一個,怎麼會整個掉出來?一看護照還在,就收回隨身小包裡。
直到下午要儲值地鐵卡,我才發現原本放在護照夾裡的鈔票怎麼不見了?回想起來,應該就是護照夾掉在地上的那個時刻遭扒手了。
文章未完,全文請見https://funkihu.com/post-122016458/
說到英國的伴手禮,最多人買的是茶葉、巧克力粉、餅乾類的茶點。同行的友人也都大量採購這些東西回去送人。而我自己和家人都沒有泡茶的習慣,再者發現倫敦高昂的物價之下,「衣服」的價錢相對不貴(比較接近台灣的售價),又具有倫敦特色,因此通通買衣服來送禮兼自用。
文章未完,全文請見https://funkihu.com/post-12201533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