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地利土地面積8萬3千餘平方公里,較捷克大;人口8百多萬人,比捷克要少(但維也納人口比布拉格多)。歷史上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匈帝國的心臟地區。最近奧地利的受國際矚目的大新聞,是去年新選出了31歲的年輕帥哥總理庫爾茲(Sebastian Kurz)。首都維也納(Wien),有「音樂之都」之稱,位於多瑙河畔,市中心古城區已被列為世界遺產。我們行程的最後一天安排維也納一日遊,而參觀重點,自然是哈布斯堡王朝相關的人物事蹟了。

 

※熊布朗宮

早上的熊布朗宮是自費行程30歐。熊布朗宮是Schloss Schönbrunn的音譯,意為「美泉宮」,因為此處曾經發掘出泉水而得名。熊布朗宮的靈魂人物是一代女皇、被稱為「奧地利國母」的瑪麗亞.泰瑞莎,仿凡爾賽宮修築(規模僅次於凡爾賽宮),它本來只是個夏宮(離宮),卻因受到女皇的喜愛,與家人們長期居留此地,並且為改建和陳設花了許多心思和17年光陰。她臨終前叮囑子女不要改動,可見她對熊布朗宮的喜愛。

 

DSC01895.JPG

▲熊布朗宮外牆的黃顏色,被稱為「瑪麗亞.泰瑞莎黃」。

外觀屬於巴洛克式世俗建築,採古典主義三段式劃分;

內部房間則多屬於洛可可式風格。

 

瑪麗亞.泰瑞莎女皇生育了16個子女,成為許多歐洲王室的丈母娘。她的子女當中最小的女兒--瑪麗.安東妮,14歲遠嫁到法國,成為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。據說,在臨行前,女皇含淚叮嚀:「妳一定要對法國人民非常好,讓他們說我為他們送來一個天使。」結果誰知不只事與願違,甚至以悲劇收場--在法國大革命時,瑪麗.安東妮遭送上斷頭台。

 

莫札特和熊布朗宮也有淵源,他六歲首次宮廷表演,便是在熊布朗宮的鏡廳向女皇獻藝。女皇的小女兒瑪麗.安東妮和莫札特正好同歲,傳說小莫札特不小心跌了一跤,還是小瑪麗.安東尼扶了他一把(從此小莫札特對美麗的小公主情愫暗生--這應是穿鑿附會的想像)。而女皇相當欣賞神童莫札特,後來莫札特成為全歐洲知名的音樂巨星,女皇特別要求宮廷畫師把莫札特補畫入一場皇室婚禮中,來沾這位小紅人的光(現在這幅畫以壓克力板標記出莫札特的位置)。畫中年幼的莫札特站在擔任宮廷樂師的爸爸身邊作為觀禮者。但事實上莫札特當時並未在場,當地導遊打趣說這是偽造文書。

 

Image_1a0256a.jpg

▲瑪麗亞.泰瑞莎廣場上女皇的雕塑,位於環城大道上,看起來兼有威儀與慈祥的形象。

基座四面的浮雕為她統治時期的各個代表人物,包含童年的莫札特亦在其中。

 

女皇的曾孫女--瑪麗.路易莎,18歲時被安排政治聯姻嫁給拿破崙(拿破崙想要子嗣,且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最古老顯赫的家族,他想與之結親保證子嗣血統高貴),如願生下一子拿破崙二世。據說拿破崙對這個小妻子是有真愛的(不只是現實需要的政治婚姻而已),瑪麗.路易莎難產一度危險,醫生問要保母親還是保孩子?拿破崙立刻回答「保母親」,幸好最後母子均安。1814年拿破崙滑鐵盧戰敗後遭流放,瑪麗.路易莎帶著兒子回到奧地利娘家。1821年拿破崙死後四個月,瑪麗.路易莎改嫁,而小拿破崙1832年因肺結核死在熊布朗宮,年僅21歲。如今他年輕俊秀的畫像與小床,仍保留在他死去的那間房間作為紀念。作為失勢政客之子,從小身體虛弱,寄居在外祖父家,沒什麼人關心理會他,孤單度過短短的一生, 平生遭際實在堪憐。

 

※霍夫堡皇宮

DSC01923.JPG

▲霍夫堡皇宮是哈布斯堡王朝執政640年的正式宮殿,今日奧地利總統官邸。

屬巴洛克/新古典樣式建築。

 

若說熊布朗宮的靈魂人物是瑪麗亞.泰瑞莎女皇,那麼霍夫堡皇宮的重點人物便是茜茜公主了。皇宮內有一間茜茜博物館,專門展示茜茜公主的文物。「茜茜公主」(Sisi或Sissi)是奧匈帝國名氣最大的王室成員,以絕世美貌著稱。茜茜本名伊莉莎白,是奧匈帝國第一任皇帝法蘭茲.約瑟夫一世的王后。她的故事被拍成電影,肖像被印在各種商品上,大概類似黛安娜王妃那樣的偶像地位。

Empress_Elisabeth_of_Austria,_1864.jpg  

▲她的丈夫法蘭茲.約瑟夫一世最喜愛的一張畫像,茜茜當時27歲。

茜茜濃密的秀髮瀑布般長至地板,據說,她每天要花三個小時梳理頭髮。每三周洗一次頭髮,洗一次頭髮就要花上一整天 。

茜茜身高172公分、體重45-48公斤、腰圍僅20吋,到她60歲死時依舊如此。為了長保纖細身材,她是一個健身狂,每天都要花好幾個小時運動,包含雙槓、吊環、啞鈴、舉重、擊劍、騎馬、快走等,被形容為「懲罰性的鍛鍊身體」。在拘束不得自由的宮廷中,她自己能控制的東西便是外貌和身材,所以,她重視自己的外形,並成為維持自尊心的主要來源。

Winterhalter_Elisabeth.jpg

▲茜茜傳世最廣的一張畫像,當時她年約28歲。

這形象普遍被印在各種紀念品和包裝紙袋上,她頭上閃耀的星型鑽石髮飾非常經典。

 

27709517_10208609464633949_3153341713472191615_o.jpg

▲友人買的茜茜護唇膏,她說「感覺擦了會變大美女」XD 

我們都覺得茜茜應該要出全套化妝品才對,肯定熱銷。

 

兩座位於新城堡前英雄廣場的青銅雕像,紀念奧地利著名的兩位戰爭英雄。

DSC01921.JPG

▲查理大公(卡爾大公爵),是拿破崙戰爭時的奧軍主將。

 

  DSC01919.JPG

▲歐根親王(尤金王子)。17世紀時擊潰土耳其的名將。其宅邸貝爾維第宮也是著名景點。

 

兩座塑像出於同一雕塑家之手,但你看得出哪一座的藝術成就更高嗎?

答案是上面的查理大公像,塑像全部重量僅以坐騎的兩隻後腿支撐,因此駿馬馬尾飛揚前蹄騰空,顯得神氣昂然。

一般騎馬雕像必須要有三個支撐點。雕塑家本人之後塑造的歐根親王塑像也未能再次完成此技術突破。  

 

DSC01940.JPG

▲米歇埃爾行宮

 

DSC01934.JPG

▲廣場入口處的雕像,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海克力斯,動作表情非常生動。

 

※環城大道建築群

1857年法蘭茲.約瑟夫一世決定拆掉舊城牆,改建為環城大道。

在這條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道上,「首先要有一座歌劇院」皇帝如是說,這就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。

當地導遊如上的介紹詞,使我感動油然而生,真不愧為音樂之都!

因市區改正或都市計畫,產生了一條位於市中心精華區的大道,

你若是執政者,會想要蓋什麼建築物來體現城市價值或彰顯城市光榮呢?

答案可以有千百種,但皇帝的首選竟是蓋歌劇院,這是多麼有遠見和理想性的做法。

在其他許多國家,通常是發展經濟先於文化建設,視文藝活動為有錢有閒後的消遣,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風花雪月,

但在維也納,音樂藝術卻是擺在第一順位的生活必需品。

 

據說當年皇帝視察新建好的歌劇院,沒有流露滿意的表示,以致建築師遭受重大打擊,其中一位甚至憤而自盡。而皇帝因受到此事警醒,之後視察任何工程都會說同一句話:「還不錯,我還滿意。」

 

可惜這座宏偉的瑰寶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美軍炸彈炸毀80%,僅正面高大的門樓倖免。

炸毀的部分,奧地利人戰後花了好幾年慢慢的修復回來,雖不能盡復舊觀,然而堅定持續地修復工程,反映了這個民族的自尊、決心與價值觀,我認為相當了不起。

 

DSC01961.JPG1

▲指標性建築--維也納國家歌劇院。

第二層的拱形門前矗立著五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,

從左到右分別代表英雄主義、戲劇、想像、藝術和愛情。

屋頂左右的兩匹飛馬,則象徵和諧與詩歌。

 

DSC01907.JPG

▲環城大道上的另兩座重要建築--自然史或藝術史博物館,外觀完全相同,隔著瑪麗亞.特瑞莎廣場遙遙相對。特徵是圓滿的八角形穹頂。照片右側的雕塑即為瑪麗亞.泰瑞莎女皇。

 

DSC01926.JPG

▲民族學博物館

 

DSC01916.JPG

▲門口的紫金欄杆據說頗為珍貴(金貴)。

 

DSC01938.JPG

20180203_113115.jpg

▲洛斯大樓(Looshaus)正對皇宮大門。當它1911年落成時,現代建築的外觀與周遭巴洛克建築顯得格格不入,

當時公眾不能欣賞這種現代極簡風格,激烈批評它極醜,甚至傳言皇帝法蘭茲.約瑟夫一世晝夜緊閉窗簾,不想看到對面這棟建築。

經過時間的考驗,現在洛斯大樓已成為經典的地標建築。

 

20180203_164032.jpg

▲奧地利國家圖書館。前方是約瑟夫廣場,騎馬雕像是約瑟夫二世(瑪麗亞.泰瑞莎之子)

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是「世界最美圖書館」排行榜上的常客。其中一位遊伴正在念圖資所,因此心嚮往之,特別繞過去朝聖。

我們其他人沒有進去,跑去薩赫飯店吃蛋糕喝咖啡了(在本文下方有記述)。

圖書館參觀二樓以上要買票,然而花錢是值得的,裡面簡直富麗堂皇令人嘆為觀止,讓她袛迴逗留不忍離去,竟寧肯趕不及知名的薩赫蛋糕時間,最後外帶一個晚上回飯店再吃。

 

 ※環城大道上的教堂

DSC01945.JPG

▲聖彼得教堂(巴洛克式)。

 

  DSC01937.JPG

▲聖米迦勒教堂,主保聖人為天使長米迦勒。(羅馬式+哥德式)。

 

DSC01954.JPG

▲聖史帝芬大教堂(羅馬式+哥德式),是維也納總主教座堂。

特色是由25萬片彩色琉璃瓦組成的拼花屋頂(tiledroof),

以及高聳的尖塔,最高的南塔高達136.4公尺。

從國立歌劇院到聖史蒂芬大教堂的格拉本大街,是維也納最熱鬧的地區。

  

※貝爾維第宮

DSC01955.JPG

▲貝爾維第宮(美景宮)。奧地利著名戰爭英雄歐根親王的賜邸,是巴洛克藝術風格極盛期的經典傑作。

歐根親王的雕像聳立在霍夫堡皇宮前的英雄廣場。

 

※維也納音樂會

晚上是自費60歐元的維也納音樂會,地點在Wiener Kursalon維也納庫爾沙龍音樂廳。此音樂廳的第一場演奏由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於1868年開端。莫札特之外演奏小約翰史特勞斯,大概是基於他對這音樂廳本身的特殊歷史意義吧!

 

Vienna-Kursalon-02.jpg

▲庫爾沙龍音樂廳外觀。建於19世紀,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式風格。(摘自世界古典音樂票務網頁)

 

2017-Strauss-Mozart-Concerts-01.jpg

▲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。(摘自世界古典音樂票務網頁)

 

DSC01972.JPG

▲金碧輝煌的音樂廳內部

 

DSC01976.JPG

▲蠟燭造型的燈座(不是真的蠟燭,而是燈泡做成蠟燭型),仿古味道又能兼具方便安全

 

這場「莫札特和史特勞斯音樂會」,時間100分鐘。標榜不用正式服裝,但入場前大包包和外套都必須寄物,中場休息時間憑票根兌換一杯果汁或香檳,加上所費不貲,感覺有半正式的規格。我的三位遊伴中,有一位音樂老師自不待言,另兩人求學階段有音樂班或管樂團的經歷,都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及鑑賞能力,因此我們一行人對這場音樂會都非常期待。

這場音樂會全場滿座(絕大部分是旅行團整團帶來的觀光客),演出的曲目大部分是耳熟能詳的,如輕騎兵進行曲、土耳其進行曲、藍色多瑙河、唐.喬凡尼、藝術家生活、G大調小夜曲、拉戴斯基進行曲等。熟悉的旋律一下使人非常開心,還有幾組舞者雙人對舞,好聽好看兼具耳目聲色之娛,每首曲子終了聽眾都報以如雷掌聲,終場安可曲的時候,甚至全場泰半起立鼓掌歡呼,看起來表演相當成功,滿足了聽眾的需求(達到「一場心靈饗宴」的效果)。

我回飯店後,迫不急待的問同房的音樂老師室友感覺如何?她沉吟片刻,一副不太想講的樣子(原來是怕一開口,批評就停不下來)。她說意想不到的糟糕,樂器不斷拉出雜音,重奏搭不上,明顯默契不足,甚至讓人懷疑上台前到底有沒有彩排過。她說,樂團團員下台後一定會互虧或自嘲:「欸,剛剛哪個地方拉的是什麼?音對不起來嘛!」嘻嘻哈哈的不當一回事,因為即使是這樣,台下的聽眾也聽不出來,照樣起立拍手。既然亂拉還能博得滿堂彩,那又何必練習、何必彩排呢?聽眾反應愈是熱烈,愈被暗笑是大外行。於是她看到終場大家起立鼓掌,不禁氣在心裡:「是在站什麼!」有什麼好站的!事實上,她連拍手都不想拍,在演出過程中簡直如坐針氈,幾度幾乎想奪門而出(就像我們去參加研討會,卻發現發表人胡言亂語一通,實在聽不下去)。相較之下,台灣的國立交響樂團水準高得多,而兩廳院的票價卻便宜多了。

我聽了一驚,因為我也是起立鼓掌的大外行之一(難怪三位遊伴都好好的坐在位子上)。不過我覺得她說的很有道理,我也認為這個樂團及主辦單位太輕忽了。隨隨便便的樂團依附在「音樂之都」的名號下濫竽充數,誠然,音樂會的對象是觀光客,都是為了感受「音樂之都」的氛圍而來的,但在場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中,難道都沒有懂音樂的人?那又怎能唬弄得了所有人?而在座的音樂人滿懷近乎朝聖的期待,卻得到失望兼憤怒的聆賞經驗。樂團或許想反正懂的人是少數,不管懂或不懂都只來這一次,但以這般水準的樂團專門接待觀光客,豈不是世界性的、長期性的負面宣傳?

音樂老師遊伴果然一旦起了頭就一肚子話想說,她說,她可以理解面對普羅大眾,選擇雅俗共賞的音樂,但通俗的樂曲和表演功力並不互斥。舉例來說,去吃米其林餐廳,知道不會每道菜都是繁複精緻的山珍海味,總要搭配幾道家常的炒飯炒麵,但無論如何炒飯總是五星級的炒飯,期待它好吃是應該的,結果居然還太鹹!又像國文科的教學演示,不一定非要教艱澀的文言文,教白話文更淺顯易懂也很好,但是老師竟然只念課文!我忍不住哈哈大笑,這各種巧譬善喻,都表示她滿腹的牢騷不吐不快。

總之,兩個自費行程中,熊布朗宮值得入內參觀,至於維也納音樂會,當作給遊客們欣賞的一場秀,除非當作看熱鬧的心態,否則不去也罷。

 

※薩赫蛋糕

DSC01967.JPG  DSC01965.JPG

▲二樓用餐區。全店紅色裝潢相當特別。

 

Image_9d44bd6.jpg

Image_848b324.jpg

這就是世界有名的Sacher薩赫蛋糕。一個6.9歐元。

頂端有巧克力片。下面是雙層巧克力海綿蛋糕,中間抹杏子醬。旁邊擠一團鮮奶油。

口味我覺得太甜(應該說,歐洲的甜點口味都偏甜),就是設計來配咖啡吃的。並不像我想像中「神美味」的等級。

意想不到的是,它旁邊這一團鮮奶油加超多分的!不甜不油不膩,

叉一小塊蛋糕體,在鮮奶油堆裡滾轉一圈沾滿,居然變得......蠻適宜的。再配上咖啡,整體口感就提升為很不錯了。

原來,鮮奶油才是薩赫蛋糕的靈魂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胡花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