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作為草稿留在硬碟裡已經好一段時間了,現在整理出來,剛好稍微間隔一下一大串的遊記。前陣子偶然間看到《商業週刊》1047期(2007.12.17),該期邀請李嘉誠擔任客座總編輯,有很長的篇幅報導他的成長和崛起過程。他的人生故事相當精采,以下揀我有興趣的大概講一講:

李嘉誠很早就展現商業天分,18歲當經理,業績遙遙領先第二名7倍。自1950年創業,57年來沒有一次虧損,精準的眼光和高明的手腕,讓他迅速累積財富,長期蟬聯華人首富。

令人驚訝的是,李嘉誠和王永慶一樣只有小學學歷;而更出乎意料的,他可以閱讀原文的《華爾街年報》,並從年輕起就訂閱與他專業相關的《當代塑料》英文雜誌。事實上,他的出身堪稱書香門第,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,二個伯伯都是東大博士,父親則是小學的校長。要是一路順利升學,他想自己會成為一個成功的醫生。

但12歲起被迫失學,使他原本的人生軌道扭曲了。那年父親帶他從廣東潮州逃難到香港,14歲父親去世。他自言12歲到16歲是人生最困難的時期,當一個小學徒,忍受貧窮、孤獨、苦悶沒有希望的心情,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,讀書自學是他唯一的出口。這個旁人眼中內向寡言的孩子,17歲的轉捩點是一次偶發事件:有一天工廠書記不在,老闆急著要寫一封商業書信,大家一致指向這個成天抱著書讀的小學徒,他一寫之下竟然勝過原來書記的手筆,引起老闆注意,提拔他當貨倉管理員,才脫離最底層的學徒生涯,有機會改善生活。

他在人生最困頓時期大量閱讀,還能當個自覺的讀者。除了《三國志》(我想是《三國演義》之誤)和《水滸傳》,不看小說,不看「沒有用」的書。除此之外,他好幾年不去看戲,直到經濟能力大幅改善後,才終於「解禁」。他回顧這一段:「我小時候喜歡漂亮的東西,喜歡花、唱歌唱曲。後來去看,高高興興的,不會迷惘。如果,我沒有經過那些困難,我一定會沉迷。」

我很喜歡這段體悟,這也是我要提醒自己的。現實和實用永遠都該是最優先考量。有錢有閒,先拿來充實自己,還有剩餘精神,再去從事那些賞心悅目的事物(看戲、看電影、寫文章、遊玩等),才是正確的態度和順序。

《商業週刊》的報導全文:http://www.lksf.org/big5/media/book/business_weekly/content.shtml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胡花吉 的頭像
    胡花吉

    ✿花吉的胡想聯翩

    胡花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