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題:兩個「是以」?
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」出自《老子》第二章,使我疑惑的是兩個看似沒有因果關係的「是以」(所以):
天下皆知美之爲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爲善,斯不善已。
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
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爲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【語譯】當天下人都認定什麼是美的時候,就有醜的觀念了;天下人都知道善的觀念的時候,就有不善的觀念了。所以有和無相對而產生,難和易相對而形成,長和短相較而顯現,高和下相對而依存,樂器的聲音和人的聲音相對而和諧,前和後相對而依隨。
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處事,實行不言的教化方式。任憑萬物自然作育而不加以控制,任憑萬物自然生養而不據為己有,任憑萬物自然發展而不憑恃自己的才能干預,任憑萬物自然成就而不居功。正因為不認為自己有功績,所以他的功績才不會失去。
這段文句分成前後兩個部分:任何概念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,以及聖人功成不居的道理。可是,為什麼這兩件事情,老子會加上「是以」來連貫呢?
因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價值觀,所以聖人無為、不居功。
因為聖人不居功,所以功績不會失去。
這兩句因果句說得通嗎?如何串連?以下是我的體會,我也會在文末試擬出參考答案。
【原文解讀】
世間的任何價值判斷,諸如「美/醜」、「善/不善」、「長/短」、「高/下」等,都不是絕對的,是人心主觀所做出的分別而已。然而,世界上最多變的就是人心,因此這些價值觀也是反覆不定的。如果接受世人普遍認為的價值觀,刻意的求美去醜、趨善避惡,不但因標準不斷變動,總是迎合不來,造成心理上的痛苦,還會產生爭奪、強求等種種的「有為」,成為世間紛亂的根源。
聖人則看透了價值判斷只是表象,因此從不介意世俗的評價,更不去追求世俗所認為的美善。話說回來,聖人也是人,凡是個體的認知一定有其侷限性,沒有人是絕對正確的(什麼又是「對」呢?),即使聖人也不例外。因此聖人具有開放的價值觀,能夠欣賞各式各樣的特質,從不預設立場,不強加自己的價值判斷在別人身上,不會硬要去改變別人(譬如把短改長、醜改美),不發號施令,這就是「無為」。
尊重、包容個體差異,沒有所謂美醜對錯,讓生命各自發揮,世界才會豐富多樣(想像一個單調、僵固、單一價值取向的世界多無趣、多停滯)。順應自然運行的規律,萬物各自展現自己的姿態、各自有所成就,欣欣向榮、構成生生不息的循環,故功績能夠永存不朽。
另一方面,聖人明白,每件事的完成都是由眾多機緣條件會合促成,萬物彼此間相互依存,並非僅憑個人意志和努力所能成就。一定有一些資源、條件是外在賦予的(就像麥可.喬丹不是長這樣的身高,能打NBA嗎?)聖人就算對天下做出再大的貢獻,也會反求諸己:這個貢獻不是自己一個人能獨立完成的。(註1)
若問聖人做了什麼?聖人一定會回答:「不,我什麼都沒有做。」他真心的這樣認為、有意識的不去做(而不是謙虛或故作姿態),當然也就談不上有什麼功勞。聖人不以為自己有功,當然也就「不居功」。正由於不居功,就無所謂失去與否,和大自然一樣不會失去有功的地位。聖人無所作為,處於純粹欣賞的超然地位,聽任發展,人民才能自動自發,共同營造,讓世間永遠有功績存續,達到「我無為而民自化」(第57章)的永續發展。而且「功成,事遂,百姓皆謂『我自然』」(第57章),人民充滿主動積極的精神,以及自尊自信的成就感。
反觀看不破、想不開的世人呢?因其絕對性的價值觀,而有了分別心,欲強行改變事物符合自己的價值標準。這當中種種的「有為」,讓他自以為「有功」,居功,就有了「怕失去」的得失心,因而加強控制手段,扼殺了適性發展的可能性,破壞事物的平衡和諧,甚至產生反效果,引起對方「不爽不要做」、「沒人盯就不做」的叛逆心情,反倒不能長久。
要特別說明的是,聖人的「無為」並不是什麼都不做,而是「道法自然」(第25章),就像大自然的角色,聖人在這當中具有「生長」、「發展」、「成就」等積極面,卻不是以佔有、控制或說教的面貌出現,因此「無為而無不為」(第37章),看似什麼都沒有做、凡事都不介入,實際上像大自然化育萬物一樣,起促進推動的創造性意義。「無為」的背後,是無限開闊的智慧和胸懷,無私無藏,有的只是「為人」和「與人」、利益眾生的善意和愛心。「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」(第81章),愛心愈普及,則功德愈圓滿,成就也愈大,貢獻一己之力時,世俗美名、功績、得失等都不以為意,更沒什麼好爭的。
我們可以想像聖人的面貌:聖人和藹如暖陽,微笑著說「成功就好」。聖人的境界和高度,大愛每一個眾生,如同最愛護我們的長輩(堪比父母師長,甚至超過),當我們成功時,只有真心為我們感到高興,至於是不是他的功勞?有沒有他的一份功勞?聖人面對這些問題恐怕會啞然失笑,他是真的一點都沒想過也完全不介意。我們或許很難像聖人一樣無私的愛每一個人,但我們可以揣摩聖人的用心,去對待身邊我們所愛的人,給我們的親人朋友和後生晚輩最大的包容和支持。請接續下篇。
(註1)蔡璧名,《勇於不敢愛而無傷:莊子,從心開始二》,「〈德充符〉壹、喪足遺土」章。
【參考答案】
1.因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價值觀,所以聖人無為、不居功?
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談:
(1)聖人不趨應世俗的價值觀,也不自以為是,能以開放的心胸,接受事物原本的樣態,不橫加干預,順其自然,這就是「無為」。無為則不自以為有功。
(2)聖人了解「有功」來自主、客觀的眾多有形、無形因素,任何事情都不是僅憑一人之力能夠成就,功成,自己只是其中一個小環節而已,不敢佔有功勞。
聖人不勉強造作,扶助發展而樂觀其成,一旦功成,不僅「成功不必在我」,更不認為自己有何功勞可言。
「有功」和「有為」有根本性的相通,聖人既然以「無為」為準則,則功成於我何有哉?如此「不居功」也是理所當然。
2.因為聖人不居功,所以功績不會失去?
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談:
(1)世人因「有為」而計較有無功勞,一旦有得失心,就有可能搶不到(失去)。
或者因對方的被動或叛逆心態,使得功績不能長久(無功)。
(2)聖人不認為自己有功,故不在乎功勞是否在我、亦無所謂失去。
對象因而能夠自動自發、生生不息,而使功績得以永存於世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