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.01.27-02.05奧捷10日遊
※關於跟團和搭機
我們這次跟雄獅旅行社的團,團費55500元。這次跟團的經驗蠻讓人滿意,吃住都還算不錯,而且有兩點值得稱讚,一是我之前跟團到泰國和日本,都有「整團拉到免稅店/特定購物中心」的行程,甚至領隊在車上就在鋪梗賣藥了,因此我以為拉到特定店,好讓導遊或旅行社拆帳分紅是旅行團的必要之惡,但這次完全沒有,打破了我對跟團的過往既定(負面)印象。二是幾乎「半自助」玩法,導遊帶著到市街走一圈介紹和教認路,然後宣布集合時間,就放我們去自由活動了,景點排得很寬鬆,沒有趕行程的問題,常常有整段連續的長時間可以到處逛自己想要的店點,我們還可以每天午後去喝杯咖啡呢!(到歐洲怎能不喝咖啡?)
這趟來回都是搭乘華航A350-900客機,桃園直飛維也納,飛行時間因有順風逆風差別,去程13小時,回程11小時。這是我第一次去歐洲玩,也是第一次坐這麼長時間的飛機,沒想到發生了始料未及的狀況(我不知道我自己會這樣子)。去程我坐在三排座椅的最內側,也就是靠窗那一邊,出入不方便,一段時間後,我覺得右小腿膝蓋下方的小腿肚漸漸非常腫痛,於是我一直捏呀捏呀、扭來扭去轉移身體重心,仍然無用,才藉上廁所起來走動一下,但情況沒有好轉,下飛機後四、五天,那種類似腫脹混合抽筋的感覺一直都有,曲著時還好,但是站起來腳完全伸直時就會痛,變成走路稍微墊著右腳尖微跛的狀態。我本來很擔心會影響遊玩,幸好跟團就是老少咸宜,不會有太耗費體力的行程(團裡還有個78歲的阿姨),在歐洲期間總算安全下莊。但是,想到回程,我就非常擔心,祈禱能夠坐在靠走道側,可以伸展我的右腳。老天爺待我真好,有求必應,回程果然分配到靠走道的位置!即使我很注意每一兩個小時起身走一走,下飛機後還是痛(痛感比去時輕微一點),到現在已經第五天了。
我在網路查到一個可怕的可能「經濟艙症候群」,也就是下肢靜脈血栓,若血栓隨血液循環跑到肺部造成肺栓塞,嚴重的話會致死(抖)。我去看復健科診所兩次,醫生說應該是單純的肌肉緊繃,施以熱敷加電療加按摩處置,但是感覺沒有好轉。於是我掛了醫院的心血管外科,醫生說已經過了急症期,而且接近過年了,無法安排作檢查,但醫生還是開了預防血栓性栓塞症的口服藥14天,囑咐如果藥吃完後腳還是相當不舒服,再到醫院就診。
我之後檢討這件事,坐長途飛機,即使坐內側也應該不要怕麻煩別人,常常出座位走動,除此之外,我上飛機時穿的是中筒的登山鞋,可能腳踝轉動不靈活,也是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的原因。難怪一上機,空服員就發下內含紙拖鞋的小包給乘客。我回程時學乖了,一上機就換拖鞋,可惜大概病根已成,還是沒有辦法避免(嘆)。
※關於溫度與衣著
去玩的這幾天溫度大概落在0-5度間,我們運氣很好,當地人說今年是暖冬不算太冷,而且晴、雨、雪三種天氣型態都見著了,還下得恰到好處,只有在薩爾斯堡下了一天雨,隔天的鹽湖區就是要下雪才好,結果也果真下了!下小雪又不至於太冷,讓第一次看到飄雪的我興奮極了!
許多人因為怕冷的關係避免冬天出遊,但我和同行的朋友都覺得,淡季的團費便宜一大半很實惠,天氣冷多穿點衣服就好了。我出發前也擔心會很冷,但到了當地心情丕變,反而祈禱起下雪吧!下雪吧!看到雪景,真覺得這趟不虛此行,一切都圓滿了。
我是公認不太怕冷的人,整理行李時為了帶什麼衣服去也是頗費考量,以下是我的心得:
1.帽子、圍巾、手套為保暖三寶,必不可少,有這三樣的保暖效果顯著,缺一不可。
2.我還準備了暖暖包放在口袋作為輔助,暖暖手偶爾暖暖口鼻。街頭的歐洲人沒有戴口罩的,如果看到戴口罩的人(尤其醫療口罩),會覺得這人是不是生病很嚴重?
3.旅行社的行前說明註明要帶拖鞋,其實是指「室內拖鞋」,因為歐洲旅館沒有提供。把飛機上發的紙拖鞋留著用,也是一個方法。這次我帶了一雙運動鞋,另一雙Gore-Tex材質的中筒登山鞋(考慮到若下雨淋溼有得替換,且Gore-Tex有防水作用)。帶兩雙鞋事後看來是正確的抉擇,因為我穿的薄底運動鞋,走在薩爾斯堡下雨的街道,陣陣涼意從腳底滲上來,連帶全身都發冷了。我的鞋並沒有濕,但鞋子太薄,阻隔不了濕寒的地氣。隔天換上登山鞋,鞋底比較厚,不再有從腳底板冷上來的情況,還能毫無顧忌的踩雪堆。我覺得平常逛市區運動鞋就夠了,頂多加個厚襪,取其行走方便的好處,至於另一雙備用鞋,我選登山鞋,同行的友人則穿雪靴,保暖度也足夠。
不過厚重或緊束(高筒或中筒)的靴子,最好下飛機後再穿,同行穿長靴的友人過海關時,被要求脫下長靴受檢(怕挾帶違規物品)。再者長途飛行難免腳腫,以致鞋子變得很難套進去。當然更糟的就是像我這樣,可能妨礙血液循環造成腳痛的苦果。
4.我的穿著採三件式:發熱衣+中層+羽絨外套,中層視氣溫換穿棉質或聚酯纖維(較保暖)。下半身兩件:緊身褲+外褲(另帶一件厚暖褲,那就穿那一件就夠了)。我本來想帶衛生褲,但急就章一時之間買不到,靈機一動拿跑步用的緊身褲來代替,效果還不錯。同行的友人都只穿一雙刷毛厚褲襪,搭配長靴或長大衣,我看了很為她們覺得冷,她們倒是說比長褲還溫暖。
出發前,朋友就提醒我要穿鮮豔的外套,以雪地為背景拍照起來才好看。我後來一件到底,而同行的友人都帶了好幾件外套,憑穿著就可以判斷是哪一天的照片。她們說:衣服穿在裡面看不到,不用帶太多,外套卻要每天換裝。這個考量對女生來說相當實際。
有件有趣(?)的小事,我帶的衣服唯恐不夠厚而不足以禦寒,然而旅館內都有暖氣,洗完澡之後,發現所帶的褲子都太厚了,熱得簡直沒一件穿得住,後來下半身乾脆圍大浴巾睡覺。所以行李箱內記得放一套薄的睡衣褲,即使短袖也沒有問題。
說到暖氣,回台灣後剛好遇上7度寒流,真是冷壞了(台語:寒嘎欲害去)。即使剛從0-5度的歐洲回來,我還是覺得台灣好冷,甚至比歐洲更冷。歐洲的室內都有暖氣設備,在外頭固然冷,但進室內就暖和了,身體可以調節一下,不會一直有冷的感覺。而台灣暖房設備不普遍,室內外溫度差不多,整天無時無刻都冷,甚至連續好幾天一直冷一直冷,實在教人無法忍受。無處不在且沒處躲的寒冷,難怪在台灣寒流來襲時冷死人是會發生的事情。
題外話,因為我的租屋處電費很貴,所以我買了一台日本的煤油暖爐。優點是不耗電、暖房快,但有兩個缺點,一是每次調漲油價,中油會被民眾罵,但沒有多少人會關注煤油的價錢,於是煤油就默默的愈來愈貴,最近一桶4公升已經要215元了,每次開煤油暖爐滋滋作響都有「燒錢」的感覺;二是已經有好幾次了,天一冷煤油就缺貨,跑了好幾個加油站都買不到,只好連在家裡也穿羽絨衣,或者整天窩在厚棉被裡。我剛回國那兩天,就是因為買不到煤油,真正冷得美叮美噹(袂振袂動),整整兩天無法從事任何建設性的工作(包括心心念念的寫遊記)。
※關於外幣兌換
奧地利用歐元,捷克用克朗。台灣銀行可以換到歐元,克朗台灣沒得換,到當地再換即可。
旅行社建議換600-900歐元,大筆消費則用刷卡。最近台幣兌換歐元大約是36:1,我花21972元台幣換了600歐元(匯率36.62),居然還剩260歐,換回台幣9155元(匯率35.21)。花掉的340歐元當中,包括自費行程90歐,以及給領隊小費100歐。
克朗幣用歐元換2、30克朗就夠用了。抵達捷克第一天晚餐的中餐館,老闆以24.5提供兌換。街頭也常有兌幣亭或兌換處,浮動匯率,大致上和餐廳換給我們的差不了多少(意思是在餐廳可以安心換,沒有比較貴或沒有貴多少)。就我的經驗,克朗的確不需要換太多,當地商家都接受以歐元付款,付歐元找克朗,歐元與克朗混合,這些都是可行的。隨著商家找回來的錢,身上自然而然會持有一定數額的克朗,應該用不著特地跑兌換亭。只是回台灣後克朗沒有辦法換成台幣,於是停留在捷克的最後一天,我們四個人找了家咖啡廳把克朗花光了(告訴店家這是我們所有的克朗,不夠的用歐元付)。
捷克名店菠丹妮和Bata鞋不愧是大公司,用1歐元兌25克朗較優惠的匯率來換算。其中Bata比較麻煩,收歐元紙鈔但不收歐元的硬幣,同行買鞋的朋友於是刷卡付帳。
退稅門檻奧地利75歐元,捷克2000克朗,可退10-15%不等。
廁所為付費使用,奧地利約50分(0.5歐元),捷克約10克朗。某些餐廳和公共場所有免費廁所,於是大家都習慣遇到有免費廁所就盡量去使用一下(增加上廁所的頻率)。我在維也納第一次看到投幣式的廁所管制口,入口處有一台投幣式機器(可找零),要投下50分錢才能轉動鐵桿進入。如果收費可以確保廁所維持乾淨,那我很願意付費,我去過日本,日本的公共廁所很乾淨自不待言,而看到捷克和奧地利的廁所也比台灣乾淨,就使我不禁省思「怎麼回事」了。或許收費能聘請更頻繁打掃的清潔人員,還有最重要的使用習慣,台灣的衛生紙不是丟進馬桶的,常常看到垃圾桶滿出地面亂七八糟,以及台灣人愛惜自己的屁股,不敢坐馬桶圈,半蹲著滴到尿甚至踩上去,後面的人就更加不敢坐了。所以台灣公廁以蹲式居多,但論清潔度大部分還是讓人搖頭。排水系統這類硬體設備未來可能會有改善,但人民的使用習慣不知道怎樣才能扭轉。
※其他必備物品
1.飲食:若跟團行程上註明有晚餐自理的,記得帶泡麵。 晚上犯鄉愁或想喝熱湯時,泡麵也能派上用場。我們在薩爾斯堡的食物店,買了一盒三個干貝和五隻蝦的海鮮餐盒,居然要價17歐元,有史以來吃過最昂貴的海鮮莫過於此,仔細想想,奧地利不靠海,所以海鮮才這麼貴吧,但合台幣600多塊也真是嚇死人了!
吃了幾天下來,發現歐洲人的套餐組合為:餐前湯+主餐一大塊肉佐一點點澱粉或蔬菜+甜點。以我們的口味來說,很不習慣以肉類為主食的一餐(鴨胸、肋排、豬腳都超大一塊,烤雞一人就半隻,炸豬排比臉大)。最後主餐幾乎都剩一大半下來。大概是為了解膩,甜點往往又相當甜。我們都有點擔心每天多肉又多糖,回台灣大概要胖一圈。旅行社可能也了解台灣人吃不慣,每天安排一餐吃中餐館(多半是午餐)。我聽說有的旅行團標榜吃米其林星級餐廳,但我是覺得不必吃到那麼好,錢省下來比較實在,畢竟每天大魚大肉吃到膩,不必要也不太健康。
2.除了室內拖鞋之外,旅館一般也沒有提供牙刷和牙膏。然而飛機上發的小包內有紙拖鞋、拋棄式牙刷和眼罩,但拋棄式牙刷用10天恐怕不堪用,還是自備較好。
3.行李箱以28或30吋較合適,限重30公斤。注意液體類要放托運行李,行動電源要放隨身行李。
隨身行李以斜背一個、手提一個為限,手提那件限重7公斤。 一位友人背後背包加手提行李袋,被要求其中一件必須托運(因此後背包比較不適合出國時使用)。
4.手機:在國外若要打手機(如聯絡同團朋友),要先申請開通「漫遊」才能撥。注意語音信箱先關閉,免得被收國際電話費用。(中華電信按##002#,再按通話鍵)
網路:中華電信為日租598元(以量計費20元/MB,收費上限598元),這太貴了完全不需要考慮。我們是其中一個人租用分享器,4個人10天每人500元,便宜很多。
台灣人很依賴網路,但在其他國家不見得那麼普及。有的飯店只有大廳才收得到公用網路,有的則要額外付費買網路才有。我們的上網機在捷克連線速度緩慢,在奧地利速度明顯加快,不知道是不是和該國的網路覆蓋率有關。總之飯店不必然提供免費網路,公共場所也幾乎沒有免費訊號可用,如果是像我們這樣四個人兩間房共用分享器,記得先知會領隊把兩間房號排隔壁才收得到訊號。
5.英文能力算必備項目嗎?捷克說捷克語和德語,奧地利說德語,然而歐洲人普遍英文很好,講英文到處都可以通。我又再次肯認了英文的重要性,英文好真的可以暢行天下(真使人羨慕)。聽說歐洲人從小學四、五年級開始學英文,大部分成人都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文。台灣開始學習英文的年紀也差不多,很多人卻和我一樣菜英文(並且為此感到有點兒自卑)。當然,語系相近學起來比較容易,不過是否表示台灣的英語教學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呢?或者不要說別的,我自己就要用功培養英文程度才對!
※關於旅伴
和我一起出國的三個同事,一個是曾經留學美國的音樂老師,另兩個是英文老師,因此溝通(尤其購物)都不成問題,聽她們買東西和店員交涉,讓我耳朵都豎起來了(覺得厲害)。加上她們行前都有作功課,彼此提醒補充,事後檢視旅程中至少九成的重點有catch到,因此覺得充實又自豪。我跟著小團體跑行程,該吃的該買的該逛的也都沒有錯過。
她們三位都是時尚美女,因此我們的自由活動時間,逛過一間接一間的名店如Longchamp、LV、Coach、Bottega Veneta等,並且都有所斬獲,託她們的福,我才有機會踏足這些人生從不曾(敢)踏進去過的地方,算是開了眼界也長了見識,最直接的好處是,我總是買不到退稅的門檻,朋友就幫忙分開結一起算(她們任一人自己就購足金額了,純粹是幫我),讓買少少的我也能享有退稅優惠。
我的遊伴們都很重視拍照作紀念這件事,每個景點擺出各個角度拍個不停。我比較不愛照相,當旅伴們落在後頭拍照時,我就走到前面跟著導遊聽導覽,等到自由活動時間再回歸小組。這算是跟團的好處,就算跟自己的小團體興趣不同,也可以各取所需、若即若離,毋須不時都要互相配合遷就。
我們這幾天過著歐洲式的生活。每天6點半去飯店餐廳吃早餐,慢慢的吃一個多小時。以及在下午自由活動,總會在規定集合時間前留一小時左右去咖啡館,一人一杯咖啡並分享兩個蛋糕,歐洲的咖啡文化相當具有代表性,隨處的咖啡品質都很高,因此來到歐洲,怎能不入境隨俗,每日沉浸其中呢?
我體會到,即使大家個性很不相同,這些不同都無關價值判斷的好壞優劣之別。以開闊寬容的心胸,去欣賞每個人的優點,對別人和自己的不同不作批判、不帶成見的試著去找到人際接口,就會覺得每個人都是可愛的、值得結交的。和自己個性迥異的人相處,就是透過別人的眼睛和心智去看到其他角度的世界,開啟看待世界的特殊視野。也許旅行讓我們增廣見聞,並不只於旅行本身的知識吸收,更奠基在一種更開放、包容、慷慨的胸懷,讓旅伴間經由分享、交流,建構出更加完整全面的世界觀。本來我和我的遊伴並不太熟,然而玩了一趟回來,我們不只變得更熟悉了,而且因為有過曾經一起出國的玩伴交情,相信這份特殊的親切感日後會持續很久。
留言列表